時光染白了雙鬢,歲月鐫刻出深深的皺紋。毛久銀,這位農廣戰線一名老兵,32年來,始終堅守那顆不變的初心,用行動踐行著一名基層農廣校校長的執著與追求。
河北省寬城縣地處燕山深處,潘家口水庫上游。群山環抱,八山一水一分田,曾是國家級貧困縣,交通不便、信息閉塞,農民理念落后,成為制約農業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瓶頸。這些現實問題,也給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。
面對農民對鄉村發展山區特色產業和早日擺脫貧困的期盼、面對辦學隊伍力量薄弱和經費短缺等重重困難,1990年,26歲的毛久銀毅然肩負起寬城滿族自治縣農廣校校長的重擔。
牢記使命 奮勇爭先
上任伊始,毛久銀就帶領辦學人員不辭辛苦深入農戶、庫區移民家庭,了解需求;走訪基層鄉村干部,造訪省校、市校,虛心求教;抓住機遇,主動向上級領導匯報請示。在他的帶領下,學校的精神面貌有了質的飛躍,女教師占比80%的辦學隊伍活力十足,先后被授予“巾幗文明崗”稱號、“三八”紅旗集體、“全國巾幗建功先進集體”稱號,為農廣校贏得了榮譽。寬城縣農廣校在2008年全國縣級校辦學水平評估中被評為“A級?!?。
講究方法 深化教改
毛久銀上任后,針對農廣校教學實際,不斷研究探討教學方式方法,從管理到教學到實踐,形成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。他研究的《教師聯教計酬百分考核》《幼教保姆式教學方法》《餐飲式教學模式》等得到了學員們的認可,多次受到縣委政府、市農業局、市農廣校、省農業廳、省農廣校的表彰與獎勵。
搶抓機遇 搭建平臺
2004年,原農業部開展“陽光工程”培訓,毛久銀積極主動向主管部門爭取培訓任務,率先在本縣試點示范,總結經驗模式,用成績贏得了市、縣領導和有關部門的認可,并在縣農廣校加掛了寬城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的牌子。先后開設家政服務、建筑工、電工、電焊工、沼氣維修工、農機手等16個市場急需且用量大的工種,六年累計培訓18128人,農廣校成為貧困山區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主陣地,一大批農民依靠技能就業創業,實現了“培養一人 致富一家 帶動一片”的良好社會效益。2010年,由于工作勞累,毛久銀的聲帶撕裂,需要手術治療。大家都勸他及時住院手術,但他仍堅持在一線指揮,每個培訓班,從組織宣傳發動,到課程設置、師資配備、實訓實踐操作,他都親力親為,直至培訓結束才安心去醫院治療。由于延誤了手術時間,至今落下嗓音沙啞的病根。
矢志不渝 勇于擔當
2014年,原農業部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示范工程,毛久銀積極爭取承擔培育任務,在他的努力下,寬城縣成為了全國首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一類示范縣之一。七年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2873人,596名學員成為專業種養大戶,帶動農民科技示范戶1690戶,發展設施蔬菜550畝,改造低產栗園1100畝,幼樹改接350畝,新建栗園578畝,改造蘋果低產園270畝,新建“三優一化”蘋果園112畝,引進蔬菜新品種11個,引進板栗新品種8個,發展香菇700畝,為農民增加收入7712萬元。亮甲臺鄉團山子村是毛久銀多年的科技培訓聯系點,在毛久銀的引領指導下,團山子村黨支部書記司左民成立了伯源食用菌種植合作社,吸收會員30人。司左民帶頭種起了香菇,引領農戶發展香菇生產80萬袋,年收入達400多萬元,農民人均收入由2300元增長到現在的5800元,該村從昔日的貧困村成為了如今的先進村。
毛久銀32年來,默默耕耘,用行動詮釋著“不怕困難、勇于創新、奮發向上、超越自我”的農廣精神。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,他的事跡也得到了各部門的肯定,2001、2011年分別被中央農廣校、承德市政府授予“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先進工作者”稱號,2019年被推介為全國基層農廣校優秀校長。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,激勵著毛久銀在新發展階段砥礪前行再出發。